九三读小说网www.93du.org

字:
关灯 护眼
九三读小说网 > 金色华年 > 第21章 引水插秧收播两忙

第21章 引水插秧收播两忙 (第2/2页)

晒场上在保管员的安排下,开始打油菜籽。油菜籽割回后堆码几天,失去了大部分水分,放灰晒场上翻晒,上午翻晒,下午敲打,打油菜的大多女同志居多,三五人排成一排,手持梿架,从晒坝这头打到晒坝那头,拉网式进行,打完一遍雨翻一遍再打,这样两次,油菜籽就从油菜荚中滚落出来,黑色的油菜籽可是人们重要的油料作物,一日三餐都离不了,菜油营养价值高,润皮美肤,还有清热的作用。有时人们还用在简单机械上当润滑油!

油菜籽经过两三天翻晒,就可以入库了,当年收了五千斤油菜籽,全大队排第一,生产队里人人都高兴,个个脸上乐呵呵,肚里没油水的日子很快就要结束了。

油菜田里水早己灌好,田也梨好耙好!种庄稼就是抢时令,不要错过节气。社员们从秧母田里扯完秧苗捆好,挑到待插的秧田,一个一个均匀打好,扯秧苗的大多女同志,挑上秧苗往秧田里打,打秧也有讲究,打少了不够插,打多了就浪费还得搬走。一般都有老手指导新手,这样很快就适应了。栽秧依旧是人工手插,听说乡农机站里买了插秧机但农机员不会用,农机员也回家插秧了,插秧机就根本没用上,成了一大摆设。这种情况在当时也不奇怪。

金色的麦浪随风起伏,麦香四处飘扬。麦穗沉甸甸的,一弯弯麦穗好象在接受劳动人民检阅。丰收在望,耕种有序。农民知时节,再忙也不歇一歇。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就是靠这一大批劳动人民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无论是多么苦难的岁月,辛勒的人们总是期待美好的明天,向往未来。

农活一茬接一茬,忙完田里忙地里,忙完地里又忙田里,农民真辛苦,栽秧打谷90度,再直挺的脊梁在劳动时也得弯腰,有付出就会有回报,一分耕耘十分收获!为了娃娃吃饱,为了明天更好,再多的付出也值得。

开始挥镰割麦了,先去集市上的铁匠铺伐镰刀,伐镰刀就是将用旧的镰刀翻新,每年翻新一次,一把新镰刀2角到3角分大小,翻新一把6分钱。一把镰刀可以使用2一3年。割麦农历4月,大面积割麦,一边割麦一边脱粒,用手工脱粒和脱粒机脱麦,方法有多种,粒粒,也有堆在晒场上碾压脱粒,或用梿架脱粒。方式方法很多,哪个适合就用哪个,不拘一格,达到效果就行了。

晚上吃的是手擀面,奶奶亲手做的,加了一点腊肉丝,豆瓣酱,汤里还放有藿香叶,味道鲜美极了,从嘴里香到肚子里。每家人地边都得种几株藿香,种一次以后春天年年发新芽,春夏秋都有藿香叶,藿香叶既可食用也可药用,养胃的林芝草。熬水喝可以解暑,与藿香正气水的功能一样,冬天将干枯的藿香杆收集晾晒干,可以当茶饮,喝了神清气爽。藿香面也成了那时的常用晚餐。

生日天天有,每人每年就一次。四月初二,大松外公的生日,正是栽秧的季节,妈妈背着大松回娘家,大松坐在背篓里一蹦一跳的很是高兴。初夏,大松也穿的单衣,在背篓里显得更兴奋,去外婆家,要爬坡下坎,有二十来里路,木梳庙,长石梯,十里长沟,这一上一下,大松在背上欢呼雀跃,特别高兴。初夏的太阳稍微有点热,妈妈打着伞,手里还提了些礼物,外公过生,自然要送礼。面条,糖酒,老三样。路过乐兴溪街上,在哑巴店里要了一碗水喝又继续赶路。离外婆家还有八里路,爬上陡石梯,走过钟家边,翻越碑桠口,下一长坡,下面就是曾加沟,下完坡有两棵黄果树,两棵大黄果树就在大路边,四队公棚门口。两大树下面搭有石桌石凳,专供路人歇脚!两树很大树荫有半亩地,是天然的乘凉场所。歇了一会儿,转过一个弯,过了两田埂,就看见外婆家炊烟袅袅,饭香扑鼻。很快就到外婆院坝了,外婆,舅舅,二姨姑早早就等候大松妈妈的到来,接过大松,和行礼袋,妈妈也轻松了,可以稍稍喘口气,舅舅和二姨在一边抱着大松一边逗大松玩。外婆和大松妈妈在灶房一边帮忙,一边聊天。大忙季节,田坝里很多人还正忙碌插秧,十里八村到处都是一片繁忙景象。

外公的生日,客人不少,都是自家人,也有两大桌。有外公两个弟弟,相邻而居,一个在教书,一个在管理水库。他们相处得十分和睦。当时外公50岁左右,年富力强,解放前做过一些土特产生意,去云南下重庆,走洲过县,头脑聪明,也有一些积蓄,所以生活比一般农村人家过得好,宽厂的大瓦房,气势雄伟,用料考究,从外表都能看出主家不一般。

吃过午饭,生产队有活干,下午大部分都去下田插秧,支援农忙。家里只有外婆和大松妈妈在家帮做一些家务,烧水喂猪。当时集体生产要挣工分,凭工分分粮的年代,第二天,大松和妈妈又回家了,还带回一些好吃的滋粑,二姑幺姑见了也很高兴。

农忙的季节,十里八村都在抢种抢收,到处一遍热火朝天的景象。只有山林中的布谷鸟儿还不知疲倦的叫着“豌豆烧馍”“快收快割”,从天亮到天墨一遍又一遍的向人们报告农时“快收快播”。

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秧苗茁壮,丰收在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