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读小说网www.93du.org

字:
关灯 护眼
九三读小说网 > 春来花开上:北方来信 > 《春来花开》上部:北方来信

《春来花开》上部:北方来信 (第2/2页)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

哪怕你是贵胄,哪怕你是皇亲,哪怕你富可敌国,那怕你今日坐了金銮殿,一切都可变,唯有不变的这块土地地是一个王朝的。只不过一朝天子换一个主人罢了。

所以,中国制度的稳定,千古一体,“天地之道,恆久而不已也”。

《桃花源记》展示出皇权社会下的极度贫穷,

中央帝国的强大,全部资源归为国有,是为好事,但也有弊端,妨碍经济发展,阻碍生产力,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是一个做稳了奴隶和没有坐稳奴隶的国度。坐稳奴隶,好官在也;奴隶不稳,政风坏也。百姓的最高理想是企盼生活在一个四海升平有粮吃有衣穿的王朝中。

此,孟子的描写很诱人: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因而,王朝其兴勃,朝廷有人焉;其亡也速,官贪**也。“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种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好皇帝上的梦想,不能说不是一种天真。

而当社会**,官贪吏虐的时候,百姓的贫穷是可以凭想象描绘的了的;而事实上,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国强民富的时代从来就没有过。生逢盛世,不过做稳了奴隶而已。

何以知其然也?

《桃花源记》有记载:“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可是避秦乱以后“与外人间隔”的村落,怎样的“悉如外人”,陶渊明没有做细致的描写,但我想,历经二百多年,不论“往来种作”还是“男女衣着”,竟然仍“悉如外人”,除非陶渊明随意落笔或是带有什么不可说的秘密,一个“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村落,那样的封闭,怎么会衣着与今人相同?而“往来种作”一如晋太元年间,不过是写出了耕作文化下的稳定与故步自封,毫无技术进步。

看看晚清时代,就知道我们的农业文明的发展是怎样的顽宁不化了。

《桃花源记》的另一个描写是农业文明下的淳朴品质。

我一直想,工业文明下的资本运作,给世界带来的不止迅猛的科学进步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人类**的贪婪,大自然的一步步走向毁灭。资本社会利大于弊,社会革命风起云涌,技术进步扭曲了人性,诚如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社会把人变成畸形的、片面的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过是一架为别人生产财富的机器,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工具;奴隶式的分工使人畸形发展,使人变成片面的人……”“一切**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资本以及资本的人格化的资本家在自己的实际活动中不理会人类将退化并将不免终于灭种的前途,就象它不理会地球可能和太阳相撞一样,每个人都知道到暴风雨总有一天到来,但是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发了大财并把钱藏好以后,落到邻人的头上。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我列举这么长的马克思的名言,无非想告诉大家,你们从这些话里是否看到资本主导的社会真的人情炎凉天性泯然。

在资本运作下的现代化现代文明其实就是浪费化资源枯竭化你死我活化。

在农业文明体制下的淳朴善良出于天真的热情,永远感动着这个无情的现代化。

《桃花源记》描写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试问,你在当今都市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吗?

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写到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的景象恐怕只有在原始状态下的国度还能找的到。

也许你看到了发达国家的裸捐各色慈善活动,但他能给我们带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悠然和自由吗?

当然,《桃花源记》还是隐逸文化的集大成者。

陶渊明的时代,是一个礼乐崩溃的时代,战乱、民族纷争,杀伐、倾轧无时不在上演,动乱时代必然出思想家,更出幻想家。思想家是为这个社会寻找出路,幻想家是为自己寻找出路,甚至是痴心妄想自欺欺人,即但如此,总有思考,总渴望有个出路。

也正是如此吧,那个时代出了很多《搜神记》似的书籍,比如《志异》《拾遗记》,这些篇什大多是短章,几十个字内制造出一个被异化的世界,这个世界和上古神话比如《山海经》不同,往往是一个和现实差不多的域外方寸,也就是那个时代隐逸之士所幻想的世界——没有压制没有逼趋没有战乱没有压迫。

比如《旌异记》卷九十九描写到:“高齐初,沙门实公者,嵩山高栖士也。且从林虑向白鹿山,因迷失道。日将过中,忽闻钟声,寻响而进,岩岫重阻,登陟而趋,乃见一寺;独据深林,山门正南,赫奕辉焕,前至门所看额,云“灵芝寺。”门外五六犬,其大如牛,白毛黑喙,或踊或卧,以眼眄实,实怖将返。须臾见胡僧外来,实唤不应,亦不迥顾,直入门内,犬亦随入。良久实见无人,渐入次门,屋宇四周,门房并闭,进至讲堂,唯见床榻,高座俨然。实入西南隅床上坐,久之,忽闻栋间有声,仰视见开孔如井大,比丘前后从孔飞下,遂至五六十人。依位坐讫,自相借问:今日斋时何处食来?或言豫章成都长安陇右蓟北岭南五天竺等,无处不至,动即千万余里。末后一僧,从空而下,诸人竞问:来何太迟?答曰:“今日相州城东彼岸寺鉴禅师讲会,各各鞧义,有一后生,聪俊难问,词音锋起,殊为可观,不觉遂晚。实本事鉴为和上,既闻此语,望得参话,希展上流,整衣将起,咨诸僧司:“鉴是实和上。”诸僧直视,忽隐寺所在,独坐磐石柞木之下。向之寺宇,一无所见。”

颇有清代的《聊斋》风格。

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情节饱满,人物有始有终,描写精湛,其影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至为中华文化贡献了几个词语名句,一提“桃花源”“武陵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个中国人,稍读点书,甚至天哑瞽叟,莫不知之。

文人者,书生也,书生纸上谈兵,遇事浮想古今,往往刹不住车。不知你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志愿是哪一方面的专业,今日之言,权当抛砖,也许能供你提示。

这几天,你没少打电话询问我的生活起居情况,我一切都好,谢谢你和你的家人的照顾。我有信心,在北方十年八年不厌足。下次聊。祝

学习愉快!

2009年9月9日,农七月廿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